珠子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工艺品,在中国古代备受人们喜爱,它贯穿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相关资料图)
珠子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历程,最早可上溯至1.8万年至2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时期,在遗址中发现了牙齿、骨管、贝壳还有石头珠,其中的一些甚至还经染色工艺处理过,证明珠子在当时曾被作为装饰物佩戴过。虽然至今日我们仍不能完全了解当时的人们佩戴这些物品只为了装饰还是另有其他象征意义,但可以证明,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制作并佩戴珠子,珠子成为人类历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饰物。
玛瑙属玉,古称“赤玉”、“赤琼”。“琼”(古时泛指美玉)。自有人类的那天起,就属于爱美的人群!玛瑙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艺术是一种感受也是一种情感趋向,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净化人们的灵魂。
夏家店其文化内涵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骨角器等遗物,夏家店玛瑙样式简单古朴. 夏家店下层的白马瑙玦很多,环相对就少,珠子沁色包浆莹润,色彩分明。
说到玛瑙管,很多朋友的大脑里马上闪现出老西亚缠丝玛瑙管贸易珠的经典画面。大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即距今4000多年前,苏美尔人已经掌握加工玛瑙的技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玛瑙管饰品沿着丝绸之路流入我国。
西玛,也就是西周时候的玛瑙,是当时王和诸侯级别的贵族,佩带的玉组佩间。相互连接的部分装饰的珠子,这些珠子的材质是一种玛瑙,比较特殊,基本只在西周到春秋之间才有,称为王族的红宝石。一般跟玉璜搭配。玩珠子的人,称它们为“西玛”。西周玛瑙因为其年代久远,观感色泽天然,红润通透,至纯色鲜,质地硬脆凉,包浆宝气一流而惹人喜爱。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玉文化沿着殷商的轨迹发展,在佩饰上出现了新变化。如:串饰形式多样,长度加大,贵族玉佩多以璜为主件,杂以珠管,也有以多种形式的玉片配以管珠制成。
在如今的藏家,如果是喜好珠子的,手上哪怕能拥有几粒西玛,都会当为珍品爱不释手。其价格之高并稀有,穿越千年,远古贵族气息所带来的璀璨迷离,令人神往。它在珠子中是藏家们最钟爱的一类。
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士大夫阶层对玉的喜爱,从对老西亚玛瑙的“高透、高玻”的追求逐渐转向对“类玉型”玛瑙的喜爱,中国西部玛瑙材质(藏系缠丝玛瑙)逐渐取代了西亚玛瑙的地位。由于玛瑙硬度高,当时的开采和加工能力有限,限制了玛瑙在中原地区的发展。
古人选用天然中空的玛瑙,切割成珠子或者管子,这类型珠管的内壁是玛瑙和水晶的共生体。
特点是,容易开裂,个头,色泽 极极极 其不容易匀称,佩戴的时候,美观方面稍稍不足。其次是这类型珠子,现在没有仿品。原因是这类原料估计已经枯竭了。或者说,我们的先人已经用完了。
单面开孔型
这类型西玛珠子,是在一面开孔,一气直通,在另一面没有敲击痕迹,也没有研磨痕迹。干净利索,一气呵成,显示出钻孔工艺的进一步提高。工艺愈加成熟。
小研磨孔 这类型西周红玛瑙珠子的特点是,俩面的开孔处非常明显的表现为‘研磨’痕迹。但是,研磨的面积不大,有可能是先用钻头开孔后,为了美观,或者是为了延续时代工艺的特殊性审美,再次打磨,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珠子。这类珠子年份要较早一些,存世量相对少些。
大研磨孔类型
这类型珠子的特点是,双向研磨开孔,而且研磨面积很大,并且珠子的中脊起楞,笔者所见此类型珠子色泽极好,个头匀称,做工考究,存世量极少,猜测是当时皇族特殊佩戴的。在河南殷墟妇好墓有出土同类型的。
直开孔鼓形起楞
这是一种很少见的西玛,形状很特殊,有点像战国的算盘子。钻孔特点是,开孔处一钻到底,在快要钻通时,采用敲击法,将俩面贯通。形状是鼓形起楞,在有孔道的俩面平整光滑。笔者猜测是春秋到战国时期,西玛珠子向算盘子过度的一个类型。
天然眼+人工孔
这也是一类很特殊的西周玛瑙珠子,特点是在原来天然眼的基础上,人工两次研磨钻孔,我们看到在这颗直径1.4CM的珠子上,孔道不在珠子的正中央,稍偏。形状是鼓形的,很有意思,她传递了什麽信息?或许是时代的审美需要?还是为了穿绳子方便?也许是同时期一个特殊的部族特殊的标记?还有也许......
直打孔+敲击
这是我们见的最多的一类型西玛珠子,存世量较多。直桶形,先钻孔,在快要钻通的时候,敲击一下一次贯通。很明显,这种珠子在加工工艺上比较粗糙,没有像前面的几类型珠子工艺精湛。笔者以为,这是在一段过度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可能见证了礼崩乐坏的大变革时期。
在我国古代,玛瑙物件儿用料有两个来源,一是我国自己土生土长的天然色玛瑙;二是来自于西方的天然色玛瑙。常见的色彩有四种,一是红色;二是白色;三是俏色(红白两色);四是花色(红白等色缠绕)。本文所讲的老玛瑙珠子,仅仅是识别她是否到代。要想识别老玛瑙珠子,首先应对新老玛瑙有个大概其的了解。而现代玛瑙的种类名称就多了,举不胜举。仅从色彩上讲,可以说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加之烧色,染色就无色不有了,想搞懂它非专家博士不可。而辨别新老玛瑙,没有必要了解更多的玛瑙种类。但知道玛瑙中的西红玛瑙和东红玛瑙是有必要的。
我国古代玛瑙也有来自于西方的,古书《潜确类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玛瑙出西洋者,红色为佳”,其中红色的有着和田玉般的油润柔和和蜜蜡、琥珀、松香那种胶质感的明透,被称为西红玛瑙。西红玛瑙完全符合了中国人的喜红、好艳而又讲究含蓄的,相互矛盾的,有着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理念。后来的人们习惯于将所有的古代天然色红玛瑙都称做西红玛瑙,我个人更愿意将所有的古代天然色玛瑙简称为西玛瑙,这样就容易理清思路了;另有一种以火烧成红色的玛瑙鲜艳可爱永不退色,是现代玛瑙中的宠儿,因最早由日本传入,也因中国人习惯了有西就应该有东的思维方式,故得名东红玛瑙。
明清以前玛瑙玉器制作是纯手工的,没有电器化设备的高速切割具、高速砣磨具、高速钻头、高速球磨机等等。所以我们在观察古玉物件儿时,一经发现现代化设备的痕迹就可以断言,如果不是仿造、那它也是个残件修复品。而识别老玛瑙珠子更要了解以下常识。
1、看珠子表面近似于橘子皮的皱纹。
由于珠子大多是穿成串儿的物件儿,也有以金银等金属装饰制成的扣子、坠儿等,这样就免不了珠子与珠子间,珠子与金属间硬碰硬的磕碰、挤摩,加之四季风化、岁月沧桑或掩埋于土中所致,就形成了今天这种近似于橘子皮的皱纹或如常年劳作的老人面部的皱纹。而当今作假的橘子皮皱纹只有凸凹,却看不到岁月留痕,历经磨难的古旧温润的厚重感。
2、看珠子上的指甲盖儿纹。
由于珠子多为球形的,所以珠子间或与它物的磕碰、挤摩中所遭致的伤痕也多为弧形的,像似被指甲盖儿硌的印儿,又像英文字母中的“C”,它以不同的方向重叠在一起,痕迹柔和容易辨识。(注:指甲盖儿纹只存在于球形的珠子。)
3、看珠子的包浆。
说起包浆,新玩家容易茫然,那就多?嗦几句吧。如,叫花子穿的破棉袄油脂麻花儿的,其脖领子、袖筒子上的那层光亮光亮的膜就是包浆。而在玉石玛瑙物件儿上的旮旮旯旯均匀的形成包浆(形成那层油润柔亮的膜)非百年不可。包浆的形成是由几代或者更多代的人盘玩儿(是受人体的油、汗、体温、摩擦)和自然界侵蚀等多种因素所致,也是玉石玛瑙抵御侵蚀物、抗老化所自然形成的保护膜。包浆,用手肚儿抹的感觉柔滑似乎有弹性;用指甲抠却坚硬如同和田籽儿料、鹅卵石外表的皮壳。
值得注意的是,包浆是可以作伪的,所以在观察包浆这个环节时要细心,要先将物件儿用布或卫生纸反复擦拭干净,以免被盘玩儿时的脑油、手汗的油润所蒙蔽。老包浆看上去湿透、有较强的胶质感、油润可爱、整体划一(包括玉石玛瑙的沟、坎、坑、孔内、老破损处,其包浆的润滑感都是一样的),任何一个死角处都不会有包浆不一致的感觉。
4、看打钻孔。
(1)、因为明清以前的老玛瑙、玉珠子是靠解玉沙打钻孔的,孔壁磨砂状,虽细察也有螺旋感纹路,但孔壁如牛毛不大规律,有时解玉砂排泄不畅会使孔径粗细不匀。而新仿工孔径规矩笔直。
(2)、还是老工艺的原因,珠子靠解玉沙打钻孔其孔口和孔内壁是很难有正圆的。另外有孔口大于孔径的特征,就是行家常说的喇叭孔。而新仿工则孔道规矩正圆。即便就是高仿品加扩了喇叭孔和采用了对钻工艺,也很难掩盖其高速机械的那种轻松、规矩、快速的痕迹。
(3)、老玛瑙珠子的打钻孔还有一个特征是两头对钻,珠子孔道的中段会留下一个对接不太准确的平台。新仿工中也有采用对钻工艺的,除高速机械钻孔清晰的螺纹、规矩笔直的两个对钻孔道与古老的纯手工打钻孔有着明显的不同外,老工两头对钻时,是想尽可能的将打钻孔对接准确,并靠解玉沙圆滑和削弱那个对接不太准确的平台的感觉,而新工则是算好了的,让它对不准,生怕别人看不清楚那个所为象征着老工意义的、对接不准确的平台。
5、还有这样一些老珠子,在它们身上既看不到橘子皮的皱纹和指甲盖儿纹,没有被人盘玩过的痕迹,也没有久经磨难、历尽沧桑的痕迹,甚至于还有光亮如新,特别是一些不为圆形的异形珠子更是棱角分明如同新做一般。这样的珠子或许是因为主人太喜爱的缘故;或许是古人就有用精美的玛瑙压箱底儿传给后代、以此祈福背背富裕的习俗;或许是恰恰相反不被主人看好而受冷落的原因;总之是被主人藏于了秘阁、压之箱底而不摸不碰。行家们识别这样的精品老珠子却是一眼便知。其识别的方法是,一是看工(看是新工,还是老工);二是看玛瑙(看是新玛瑙,还是老玛瑙)。
(1)、看是否老工。如看打钻孔;再如看其它异形珠子上的做工是机器工的还是纯手工的(如棱角分明,刀工下凹处深浅一致,凸起处的棱角不加修整的是纯手工,是老工;反之棱角圆滑,走刀的刀工深浅不一的是新工,是机器工。刀痕深浅不一,是高速机器的原因。机器工是下刀容易,而控制走刀的深浅很难。还是高速机器的原因,物件儿的棱角处必然留有比较多的炸口,所以从机器工、新工的角度上讲,其工艺流程中就必须有修整炸口这道工序,所以新工棱角处圆滑)。
(2)、看是否老玛瑙。老玛瑙都是天然色的,一种是通透的(包括颜色的透净),象琥珀、松香的那种通透,光亮如新却不泛贼光,有着较强的胶质感;而新玛瑙也有通透的,是次品玻璃的那种透、泛着那种贼亮,颜色成分也略感浑浊(不清亮)。还有一种老玛瑙相对而言是不透明的,或者是微透明的,它温润如同新疆和田玉,又如同蜜蜡、同时又具有老木胶的那种感觉;而不透光或半透光的新玛瑙,其石性感较强,颜色比老玛瑙艳丽,比较容易辨认。
随着近几年老玛瑙行情的一路走俏,有更多的玩儿家开始关注起老玛瑙。老玛瑙又开始受宠了。而今的人们更希望的是,掌上有颗明(名)珠。珠子在收藏领域中是最为实用的,比如说,一颗珠子可做吊坠;两颗珠子可做耳坠;五颗珠子可做扣子;九颗至二十二颗珠子可做手链;二十二颗至三十六颗珠子可做项链;等收到了一百零八颗珠子时,那你也就老了,做串念珠念佛吗?!或者留给儿孙做个念想吧?!
新玛瑙于老玛瑙的区别主要有;玛瑙加工包含了切割、桯钻打孔,抛光等多道工序,再加上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玛瑙历经了千百年锤炼后形成了质变。这是一种很难用文字来描述的,被沧桑历练的厚重感觉,这种感觉只有在相比较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在不断地砍砸中所形成的原料雏形,与玉质材料切割所形成的规整料子有根本的区别。那些斑驳的缺损或斑点致使整个器形的弧度往往受到破坏,而这些缺损或斑点的棱角却会因为历史的琢磨而变的圆润自然。这与制作现代工艺品所刻意留下的痕迹所不可能形成的自然,它没有边际的棱角,没有砣痕的倒磨,更没有新鲜的光泽;孔,素器孔往往更是成了鉴赏真伪的一个集结点。真品“西玛”的穿孔之内那种光如同水面上泛起的波光粼粼,强烈地反映了自然光线下的折射光随着孔道内壁弦纹不规则而起伏的特征。长期串绳致使穿孔边缘与孔壁的磨损光滑细腻,这一点在凸出部分尤为显得明显和清晰。在于仿古件制作者可以抛光形成的哑光有着迥然不同的表现风格;古人在崇拜与淡定中,极致地发挥着当时工艺加工设备与技术的水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当时所制作的每一颗珠子应该具备了光滑晶莹剔透的感觉。这种精光内敛的感觉在我们见到实物以后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但由于珠子在串饰组佩中的位置不同所形成的摩擦不同,必然会在珠子表面留下道道的磨损痕迹,这种痕迹是立体的,不应该是在一个平面上的,这种痕迹应该是在长短、粗细、深浅上相互叠加交错的,有着早与晚的关系,不会一成不变。
觉得文章不错,请点右下 再走喔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数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